【ppp融资】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PPP项目融资落地风险


来自:中国PPP知行汇     发表于:2019-02-04 22:06:33     浏览:241次

关键词PPP项目可融资性;信息不对称;全流程应对策略;可融资性关键因素;建议;

 

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就是信息不对称~

你一直要求别人懂你,你又何尝懂别人~

你以为你了解我,其实你眼中的我,只是我想让你看到的我~

 

案例1 签署PPP补充协议阶段提出修改项目回报机制

南方某PPP项目,已经完成采购并且签署了PPP合同,在项目公司成立后签署补充协议阶段,社会资本提出项目融资交割存在问题,银行认为方案中回报机制可能造成现金流紧张,从而导致运营期收贷及停贷的风险。而该项目自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已确定了回报机制方式梗概,未有大的变动,且在市场测试环节,关于融资问题,实施机构也已经进行了询问了解,在资格预审阶段,也就社会资本融资实力提出了适当要求,但仍然在采购完成阶段出现了因融资交割问题需要调整实施方案核心条款的情形。最终,因考虑到项目已经完成采购,补充协议不可就方案核心边界进行修改,维持了原有的回报机制设置,由投资人承担融资增信成本增加的风险。

点评1:方案市场测试阶段要求金融机构接洽形成书面文件,另外政府方可组织金融机构参与市场测试,可在资格预审阶段要求投标社会资本提供融资意向函。

案例2 进行了大量的市场测试但资格预审流标

北方某PPP项目,实施机构在方案编制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市场测试工作,就方案核心边界进行了意见征询,方案核心边界条件设置,特别是财务条件的设置,充分征询了当地财政的意见,以已发生或可能发生项目政府年度支付金额不超过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为限制,以为后续开发PPP项目留下空间为目标,进行了相关财务测算。但在测试环节,最核心的财务测算指标及融资条件并未纳入市场测试材料。在现有情形下的测试基础上,虽然获得了不少潜在社会资本的积极反馈,但在采购环节仍然出现了响应不足的现象,后经了解,有意参与的潜在社会资本并未未接触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融资的前期考虑缺失,可能使得项目越走越远,但其实是个死路,还得回头重新再走。

案例3 就主要财务边界及潜在投资人资格条件进行市场测试,并最终采购到满意的潜在投资人

中部某PPP项目,在实施方案编制阶段,编制了市场测试清单,就主要财务边界进行市场测试,资格预审阶段就资格条件进行了市场测试,并且就融资方落实问题进行了确定,最终采购到了满意的投资人。

点评3:从合作的角度,在识别准备阶段,充分解决各方最关心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市场测试及考察目前是实施机构了解市场反馈的主要抓手,另外市场测试的内容可由实施机构灵活确定。可以根据采购目标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分步骤设置。有的时候保留一点神秘感,往往可以增加吸引力,亦有可能激发对方的潜力,但这都不属于本文意在解决的因信息不对称造成项目融资落地难的问题范围。本文所指的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与项目可融资性相关的信息主体之间参与不充分或者信息内容沟通不充分,或者信息沟通手段不完善的情形。本文借用案例旨在从一种较为普遍的采购合作角度进行分析,基于实施机构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说明信息沟通及操作对最终采购结果的影响,尽量降低不必要的信息不对称。

财承空间与融资落地之间的博弈,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物有所值可融资性前置问题财承论证和物有所值评价是PPP决策阶段的决策工具,其中可融资性是物有所值评价定性评价得必要指标之一,但由于和相关融资参与方沟通的不充分或者物有所值评价的流于形式,容易导致可融资性的失真,均无法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如前述案例12,造成效率低下及风险提高。我们必须明白项目融资落地应该是项目可以推进的前提,避免出现一头热、忽略投融资人融资实力或者融资方的情形。

监管与融资创新并举,PPP项目各参与方能否殊途同归

目前,笔者认为PPP项目进入了一个各参与方齐对需求的阶段,我们一般认为PPP元年是2014年,迄今不到4年的时间,PPP项目法律监管体制在逐渐完善,其中包括PPP条例的制定、PPP项目库的建立及平台管理的理念、PPP资产证券化的推进等。PPP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环境,离不开体制的建立,体制是PPP呼吸的空气。目前的阶段,笔者认为可能进入一个参与方的碰撞期,在此列示如下:

相关方

主要诉求/限制

对项目可融资性的影响

PPP项目本身特点

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服务领域,投资以项目保本微利为原则

收益空间基本有限,各方因此或转为追求低风险

外部

央行

稳健的货币政策;资管新规、控制风险

整体融资环境趋严,资本金融资受到严监管,影响社会资本投资热情

财政部

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可进行政府违规担保;PPP项目库平台管理

地方政府规范操作,或引起金融机构反应不良,要求其他增信措施,或者提高贷款利率等;PPP项目入库成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抓手之一

发改委

资产证券化

资金退出的机制创新,利好PPP项目投资

国资委

控制央企资产负债率

限制央企投资规模,影响市场上参与PPP投资的主体构成

内部

政府方

PPP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不超过10%红线限制

从项目源头端控制项目上马决策,且成为金融机构风险把控的一大抓手

潜在社会资本

PPP投资主体尚为建设企业为主的局面,部分追求施工利润,存在空手套白狼的想法等

监管政策等屡屡受限,压力逐渐显现,高风险要高回报

金融机构

风险控制

对新生事物的反应需要时间,同时监管政策频频,较为谨慎

 

 

 

其他

 

第三方担保

市场增信服务,需要回报

必要时候可解决融资增信的问题,但因此也增加资金成本

股东方

同时面临坐实资本金压力,及资金退出渠道限制问题。另外或有负债可影响公司融资能力

上市公司一般不愿意进行担保,若担保,则增加资金成本

代理机构

执行相关法规,尽责,保持中立及协调,采购程序合规等

执行违法违规时,或影响融资落地

PPP项目融资存在股权及债权融资,最终体现为对现金流及合规的把控。由于涉及沟通方较多,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和流程衔接的问题,需要重视。

全流程沟通应对策略及沟通工具

上文从PPP各参与方诉求及限制的角度阐述了对PPP项目融资落地的影响,下文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PPP可融资性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而受到的影响,说明PPP可融资性从项目识别端一直贯穿至PPP项目执行阶段,是一个全流程需要把控的重要事项,并在此提出了各个阶段的主要应对策略或者控制工具。

阶段

应对策略/工具

识别

【内部控制:政府方及实施机构主导的阶段,建议加强内部控制】

【重视物有所值可融资性指标的评断】

准备

【书面反馈】

【金融机构接洽】

【及时入库】

资格预审

【财务报告】

【授信证明】

【融资意向函】

招标

保证合法合规采购程序

谈判

【可融资性的确定沟通及提醒】

签约

预中标社会资本承担后果

项目可融资性主要涉及哪些核心因素

类型

相关方案核心因素

合规

行业因素,如道路项目等

是否真是PPP,如BT模式或者期限低于10年的项目等

入库情况

已推进或者计划推进项目政府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指标

财务

利率及利率风险分担

回报机制。【回报计算公式,使用者付费风险敞口等,结合现金流的特点进行判断】

期限

回报率

投资额

调价机制

政策补贴及优惠

绩效标准及考核

资金流动性

股权转让,股权退出机制

资本金比例

政府出资比例

其他

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财政收入

股东情况

是否需要第三方增信

 是否联合体

另外如工程变更及造价确定、工期延误、临时接管及提前终止、履约保函等条款可根据实际市场反馈提供信息对接。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融资条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如第三方增信,股东担保等都会增加融资成本,进而要求较高的回报率;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强或者项目期限短等特点可以降低融资利率。因此在制定核心边界及市场测试阶段,应就其融资形式,融资特点基本确定后,再制定核心边界,便于项目融资落地。

 

建议

以上从信息主体、信息内容及信息沟通3个角度,分析了PPP项目可融资性主要涉及的内容,在实操中,我们应该以一个更加复合,纵深结合的角度思考并推进项目。在此初步提出建议:

2、权衡各方,确定可融资性的相关条款,且进行充分的市场测试。

3、借助工具及手段,如金融机构接洽沟通记录、市场测试结果、融资意向函等进行管理,另外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相关采购程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生态环保领域PPP前行步伐加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