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可融资性探讨(三)其他信用问题


来自:积少成多PPP     发表于:2019-01-10 08:51:46     浏览:306次

    除了政府信用、项目资产和现金流质量之外,还要看投资主体是谁来做,也就是项目投资主体的信用。投资主体的股东背景、内部管理、财务状况、资金实力、投资能力、专业能力、运营能力、市场信誉等维度是项目可融资性的判断标准。比如央企往往被金融机构认为主体信用较好,与民企相比较容易获得融资。

事实上,信用需要积累和建设,需要潜移默化。2014年PPP蓬勃兴起之后,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同现在的书店一样,琳琅满目的书,很大部分无营养价值但却占据书架位置,让甄别好书的过程增加许多困难,久而久之也让读者对走入书店失去信心。PPP项目目前来看,有类似的情况:

(1)从政府角度来看,过去几年地方政府没有真正理解PPP的内涵和精髓,认为PPP是万能钥匙,跟风推出了各类PPP项目,甚至是为了做项目而包装项目,相当程度的PPP项目只是表面上符合,实质上可能并不适合采用PPP模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干快上的想法,项目边界条件混乱不合理,导致项目质量很差。真正符合PPP内涵和精髓,且边界条件完整合理的PPP项目,如同金庸的小说,不会缺乏读者的。

(2)从社会资本资本角度来看,各路社会资本也在PPP浪潮中一拥而上,追求短期退出,缺少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集成能力,尤其是运营能力,且不太愿意和专业的运营企业合作,导致项目的出发点出现偏差。PPP项目的风险是很大的,与传统的项目相比,PPP项目合作期长达10-30年,工程只是两三年,更多的考验是在未来。而未来的不确定性,政府是否会财力恶化、是否会出现信用问题、可能的政策变化是什么、银行的杠杆如何使用、PPP合同里面有什么坑(如绩效考核是否合理、终止补偿是否合理、土地及土地费用问题等)、漫长回款周期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问题在签合同甚至是施工时都还在水面之下,风平浪静一团和气,往往需要一些走在前面的烈士趟过,才知道雷在哪里,而跑得太快的如××园林们,现在被雷炸得暂时动弹不得,坐在地上总结道:“从现在的困境上看,PPP模式的弊端导致公司遇到资金和经营问题,而且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也是一直以来的现象”。而同样是××园林,其在2018年8月份的评论是:“PPP模式的问题在于,如果利润不能覆盖投资,公司会有现金流问题,所以大家对PPP都不看好。但对于××园林而言,只要贷到款,就没有风险”。而在更早的2017年3月却是豪言万丈:“未来几年公司将凭借先发优势,迅速占领最优市场,打造标志性项目”。

(3)由于政府、咨询公司、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等PPP参与单位的专业人才和经验不足,甚至参与项目的动机有问题。对咨询公司来说,如果只是按照一套标准模板打天下,做完事以后拍拍屁股拿到自己那份报酬,其编制的实施方案的误导性叠加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前几年对PPP项目的似火热情,在冷却后只有对着彼此面前的一个个坑无语。对于社会资本来说,是否足够专业,是金融机构判断能否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PPP项目的长时间跨度,如果不具有专业性,带来的种种风险会异常大,比如污水处理应该是多年来做污水处理的公司、做教育还是做交通,都是专业领域的公司,这是PPP里面要求专业人做专业事,也是国家大力推进PPP最先的初衷,只有这类专业性才能提高效率,也才能让金融机构放心。对金融机构来说,传统融资模式放贷需要抵押和担保即可,但基于项目收入的有限追索项目融资,则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懂行业,能判断这个项目是不是确实可行(可融资性)。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形成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缺陷,如不了解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就缺乏能力准确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具备可融资性。

因此,项目可融资性,除了政府信用、项目本身的资产信用和投资者主体信用外,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和项目融资的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PPP项目太多、太乱、坑太多,如果项目出现问题而违约,实际上倒霉的是银行,银行对这类项目的不信任逐渐增加,而由于这种不信任的增加,把一些真正符合要求的PPP项目也连累了。

上面所说的也是一种信用,如果非要命名的话,用市场信用不知是否恰当。

(全文完)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乡村PPP丨读懂PPP,干农业不愁钱
下一篇: